王选达,男,河北省秦皇岛人,中共党员,1998年1月出生,2018年9月入伍,服役于战略支援部队后改编为军事航天部队,曾获得‘四有军人’一次,嘉奖一次,军级优秀人才表彰一次,三级表彰一次。2025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授予“文化大使”称号并颁发聘书。
先后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第二名(军级)、中国国际年鉴大奖赛优秀奖、第一届大美航天美术展美术作品优秀作品、第二届大美航天美术展美术作品第一名、达芬奇国际艺术大奖赛铜奖、国际双年展铜奖等各类国内外奖项。个人创作的军旅题材小说《军妆》,被单位推送参与评比,入围“军事文化鲁迅文学奖”,小说《枣》入选铸剑文学,并获颁收录证书。。
在校期间,荣获国防安全书画摄影展第一名与第三名,人民的艺术书画展卓越作品奖,在多人协同下撰写3万余字论文《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心理发展状态》论文荣获2025年全国心理健康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


当青春与军营相遇,便不再是单纯的岁月流转,而是一场关于信念与价值的淬炼;当个人与使命相融,笔墨也不再只是情感的载体,更成为叩问生命意义的注脚。他曾说想要成为我们从未成为过的人,我们就去做从未做过的事,军旅作家王选达的故事,正是这样一段在戈壁风沙中扎根、在航天使命中生长的哲思实践——他以军人的坚守回答“何为责任”,以多领域的突破探索“何为超越”,最终用每一份荣誉与作品,为“不负军旅,不负青春”写下了最深刻的哲学注脚。
一、让信念扎根。
刚入伍的王选达之前的岗位是戈壁深处上的一个小的某航团战。在那里,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和其他10人一起种植26亩菜地。王选达多次想过要离开。单调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让初入军营的王选达不止一次萌生过“离开”的念头。每当夜深人静,他躺在宿舍里,望着窗外戈壁的星空,总会想起曾经的理想,难免对眼前的落差感到迷茫。部队的生活节奏很快,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气馁,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别人不行,不代表我不行,不拼一拼怎么知道成不成。从三公里合格成绩到武装五公里优秀成绩,从小白到经验骨干人员,经过一年,通知下来的那天,王选达攥着那张薄薄的纸,再看向窗外的戈壁,忽然觉得曾经让他迷茫的风沙,仿佛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这里不是理想的终点,而是他的初心和开启军旅新篇的起点。
二、一路高歌勇进
2019年调职北京某政治中心,担任了新闻工作,从基层一路走过来经历很多看到的也很多,正因为有此经历,所以经常能创作出贴合基层的好作品,一大批鲜活的优秀作品,备受官兵和社会网友喜欢。他的创意作品上过微博热搜,获过国际大奖。
在部队工作以来,始终努力学习政治与技术,严格自身要求,坚持扎扎实实打基础,勤勤恳恳练笔头,负责“我们的太空”“大漠问天”等新媒体账号的运营编辑工作,获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然而命运再次抛出橄榄枝,面对来自美国、意大利两所高校的全额奖学金留学邀请,22岁的王选达经过一番深思后,决定“留在这里继续提升”。再后来,重新审视那个偏远的戈壁滩,他渐渐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在2022年初曾被《解放军报》评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典型优秀人物在特刊中进行报道,多家央级媒体联合转发。因工作完成出色被选调至上级部门接受航天系统专业培训,这一次王选达转战蓝天。
先后共参与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等多项任务以及部分返回搜救。


三、向未来而行
回望从戈壁点号到“文化大使”的成长路历经七年,青春的样子有很多,穿军装的样子最帅;奋斗的方向有很多,为强国强军而战最有意义。如今,他用满脚泥土、满纸华章证明:不负军旅,是对青春最好的回答;不负使命,是对军人身份最亮的诠释。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王选达笑着说:“我的‘战场’在人生中每一个阶段,在每一次的机遇与挑战中。自己就像是飞机上的螺丝钉一样,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这颗小小螺丝钉,祖国的飞机才能飞得更远更高。”目前,他正投入军旅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通过一个个军人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军队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他还在整理大学生士兵退役复学心理论文稿件,希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帮助更多退役同志适应新生活的实用工具。



在未来的征途上,这位曾经“文武双全”的军旅尖兵,还将继续以热爱为笔、以坚守为墨,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从军报国的精彩篇章。